欧阳竟无(1871-1943),字镜湖,江西宜黄人。年五十,易字“竟无”。家贫,自幼随其叔父、名儒欧阳昱习文辞,读经史。年二十,入南昌经训书院,习程朱、曾国藩、胡林翼等诸家之学,广涉经史子集,兼工天文历算。然觉杂学无用,遂专攻陆、王之哲学,欲以补偏救弊。期间,受友人桂伯华影响,接触佛教。
1903年,以优贡生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1904年,赴京参加朝考,获二等,被委任为广昌教谕。南归途中,因桂伯华之荐,至南京谒见金陵刻经处之创建人杨仁山居士。听其阐弘佛法,遂坚定学佛信念,立下以佛学济世的宏愿。
1910年,第三次赴南京依杨仁山居士学佛,从此专注于法相唯识学研究。1911年杨仁山去世后,遵其遗命,主持金陵刻经处编校工作,后掌管刻经处二十余年,致力于刻经弘法,视之为终身事业。
1917年,遵杨仁山嘱咐,主持刻成《瑜伽师地论》后50卷,完成恩师遗愿。此外还主持在南京刻成藏外佚本一百一十部,一千零五十五卷;入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后又刻成三十部,五十余卷,为佛典传承做出卓越贡献。
欧阳竟无开创了近代佛学教育“学院化、专业化、学术化”的新风。1922年与章太炎等发起创立南京支那内学院,自任院长。1925年在内学院开设法相大学特科。
1943年2月6日病逝,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亲致祭文。
事件集
(一)学佛因缘
欧阳竟无所遇之时,中华受苦难与屈辱,国家危殆,仁人志士皆欲救世。中西方文化思潮交织,他择佛学以救世,终其一生。1904年,欧阳竟无以优贡生赴京试,中二等,授广昌教谕。南归途中,由桂伯华引荐,至南京拜见杨仁山居士,听其讲佛法,坚心学佛,立宏愿以佛学救世。1906年,竟无年三十有六,于广昌县教谕任上,遭母丧,悲痛欲绝。遂于母丧之日,“断肉食、绝色欲、杜仕进,归心佛法,以求究竟解脱”。1907年,欧阳竟无再至南京问学于杨居士,旋东渡日本,访佛教遗集。归国后任教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因病辞。1910年,三至南京,从杨仁山居士学佛,从此深研法相唯识学。
(二)学佛故事
归国后,欧阳竟无始入杨仁山居士所设精舍于金陵。然膳宿之资无着,清宣统元年(1909)秋,赴两广优级师范学校任教经学,欲筹久学之资,然病重几死。遂返江西,依姐姐淑珍于宜黄九峰山,亦在此修习佛法。然此地寒气甚重,欧阳竟无病痛愈重,感慨赋诗:“骨软神昏懒莫支,频年学道有何知。达观不荷刘伶铺,延命返需周术芝。梦鹿分明称幻妄,狂狼无奈总奔驰。蓦天募地燎原火,刚灭东方又着西。”清宣统三年(1910)冬,病愈后,竟无再赴金陵刻经处。
(三)刻经弘法
自1911年杨仁山先生没后,欧阳竟无谨承遗训,司金陵刻经处之编校,职此廿余载,专心致志于刻经与弘法,视之为终身之业。1917年,依杨先生之嘱,主持刻印《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终遂先生之遗愿。此百卷之佛教重典,乃唐玄奘法师历万苦自印度取回并译出,经欧阳竟无之手,得以重新完整地流传于世。
1925年秋,欧阳竟无倡议编印《藏要》,至1940年基本完成,共三辑五十余种,三百余卷。《藏要》乃佛教经典之首次系统整理,其成便获广泛赞誉。赵朴初誉之为“小藏经”,日本佛教大学、印度国际大学等皆将其用作教材。此外,他还主持在南京刻成藏外佚本一百一十部,一千零五十五卷;入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后又刻成三十部,五十余卷,对佛典传承之贡献可谓卓越。
(四)佛学教育
欧阳竟无之举,破佛学教育旧制,创“学院化、专业化、学术化”之新风。1912年春,与友李证刚等谋中华佛教会,欲政教分离、改革僧制,孙中山嘉许之,然因时局未果。1914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编校,于龚家桥陈氏空屋讲学。1915年,设佛学研究部于金陵刻经处,主讲佛学。1922年,与章太炎等发起南京支那内学院,自任院长,讲《唯识抉择谈》《大藏经》等。1923年,内院研究会成,倡“结论后研究”之法,于会上论《心学大意》、《龙树法相学》及《今日此方应用律》等。1925年,设法相大学特科招生。
1937年冬,日军侵南京,内学院迁至四川江津(今属重庆),设蜀院以继讲学刻经之业。支那内学院在中国佛学教育史上具重要地位。随欧阳竟无学者二百余人,梁启超、张君劢等大师曾听其讲学,尊其为师;其弟子吕澂、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等皆成一代大师;陈铭枢、蒙文通、刘衡如、黄忏华、唐君毅、欧阳浚明、姚柏年等皆曾从其学,均为国之栋梁。
(五)抗战奔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欧阳竟无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尽显中国真正知识分子之忠义爱国风骨与品质。1932年,欧阳竟无亲赴上海,与其门生、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会晤,激励其率十九路军英勇抗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欧阳竟无为抗战死难烈士书挽联:“天地有正气,仁义有神奇,陶写到碧血淋漓,凡百君子生敬信;罗刹无悲心,弊魔无道德,降伏尽途刚威力,大千沙界放光明。”同时,他收录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岳飞、陆游、文天祥等诗词作品编成《词品甲》,手书《正气歌》,撰《夏声说》,以激扬正气、振作民气和鼓舞士气。在讲经弘法中,他常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抗敌到底,保家卫国”,并强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供给前方抗日救国,就是功德无量。”
(六)情系故土
欧阳竟无思乡之心殷切,对宜黄之地情感深厚。1905年,先生归乡,兴办正志学堂,自定科目,自编课本,亲授知识。1910年,与友李证刚共谋农事于九峰山下,欲振兴乡间产业,然因病而止。1918年,李证刚往金陵访欧阳竟无,谈及故居,感慨良多,应李之请,挥毫题“华严世界”四字。
1927年,欧阳先生应乡人之请,作《重修石门寺碑记》以记宜黄石门寺之重修。1936年清明,66岁的欧阳竟无归乡扫墓,以解思乡之情。1937年,欧阳族人公推竟无先生为五修族谱主任委员,先生多次致函族人,关心修谱事宜,对《江西宜黄南岳欧阳氏五修宗谱》之编纂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