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羲(1878-1947),字撷芸,江西南昌人。家世奉佛,夙承训诫。清光绪二十三年(1887),举于乡。二十七年(1901),友人桂伯华引之见杨仁山居士,听讲《起信论》。遂受戒律,归心佛法。三十年(1904)至三十二年(1906),先后游学日本振武学校、早稻田大学。
宣统二年(1910),在山东任职时,得暇即居禅定,多有所悟。后著《禅观入门》及《相宗纲要》,归心唯识之学愈坚。曾发起组织“内廷供奉沙门”,以护持佛教。民国十二年(1923),应欧阳渐之请,出任天津大觉莲社导师。民国十五年(1926),梅光羲与欧阳渐同赴上海,策划成立“中国佛学会”。
梅光羲一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并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重庆等地讲学。他的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法义论》《五重唯识观注》《因明论疏节要集注》《相宗纲要》等。其中,《相宗纲要》被誉为他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梅光羲被尊为“江西佛教三杰”之一,与欧阳渐、李证刚齐名。他与山东夏溥斋并称为“南梅北夏”,在教界享有崇高声誉。
事件集
(一)《相宗纲要》——研究法相宗唯识学最好的参考书
民国九年(1920),梅光羲所著《相宗纲要》行世,以其内容精辟,为佛子学人所赞誉。相宗即法相宗,此宗条理严谨,分析周密,然文字简练,内容深奥,词汇繁复,初学者难以为之。
梅光羲鉴于此,于《相宗纲要》中,对法相学中繁琐之“法相宗名”及深奥之“三时教相”“五位百法”等加以详解,列条目百五十二条,如小辞典以供查阅。此书虽以条目编排,然首尾相顾,颇具系统,文字亦明白无误。
书成之后,佛坛震动,誉声鹊起。梅光羲辞官移居天津后,以此为教材,于北京民国大学哲学系讲佛学,深得学子之爱戴,使《相宗纲要》之声誉更隆。欧阳竟无称之为:“盍观之,一读唐疏之嚆矢。”至今仍被誉为研究法相宗唯识学之最佳参考书。
(二)《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与空有之争
民国三十年,梅光羲撰《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述其研习法相宗在我国传播之历史,考证新旧译经之差异,并抒独特之见。书中详辨亲学三大译师在中土之时代及其与世亲之先后关系,并探究新旧译不同之根源。
太虚大师读后,于《海潮音》发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述及与梅氏之因缘,并商榷两点。一者,世亲之年代,梅氏言“菩提流支或是世亲同时之人”,太虚认为新学说之广传需时五十年或百年。二者,传学之泛正,太虚认为世亲之学广博,故其传承或有差异。太虚对真谛所传唯识古学持否定态度。
近代佛教于旧译、新译唯识之论争,亦在守培与印顺间展开。《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发布后,引起佛学界之争论。此论对于当时佛学理论研究之深化,产生一定历史影响。
(三)与师杨仁山因缘
梅光羲一生,虽投身官场,然深信佛学。早在光绪二十七年,经友人桂伯华介绍,得识佛学名家杨仁山。听其讲《起信论》后,即皈依佛法。归国后,任湖北职,数次赴宁,就学于其师杨仁山。
光绪三十四年,于祗洹精舍专攻唯识典籍,同时旁及华严、三论、净土诸宗经籍。与同窗欧阳竟无等发起成立佛学研究会,推杨仁山为会长。
由广东调返湖北时,曾暂居南京,听杨仁山讲《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各疏。后精心撰《心经浅释》,得杨仁山嘉许,亲自为之撰序。
(四)流通佛法
民国元年,任京都职,与清一上人共议于广济寺设讲经堂,曾摘讲《大乘止观》等。同年,为解南京金陵刻经处经费之困,发起基金董事会,自任会长,率先捐款。后与众人筹款,创北京佛经流通处。
在山东任职十年,除习法相、俱舍典籍外,致力于弘法。与友共建山东佛学社、山东佛经流通处等。每周末,不辞劳瘁,亲赴佛学社及城内各寺,讲《百法明门论》《唯识论》等经。
(五)著作等身
梅光羲于佛学研究精深,著述丰硕。金陵刻经处出版其《法义论》《五重唯识观注》《因明论疏节要集注》等六部作品。商务印书馆发行其《相宗纲要》《相宗纲要续编》《宗镜录》等五部著作。此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其《佛学启信论节要》《六道轮回录节要》,北京刻经处出版其《禅宗法要》《六道集节要》《居士传节要》等作品。这些著述备受赞誉,尤以《相宗纲要》影响最为深远。
(六)讲经传法
民国十七年初,梅光羲于上海从大愚法师习随求陀罗咒,日结印诵咒二次。虽入官场,公余仍致力于学佛传法不懈。在南京时,常讲《百法明门论》与《相宗纲要》等。
民国十九年,供职南昌,每周日至佑民寺讲经,陆续讲说《相宗纲要》《弥陀经》《圆觉经》等。二年后返回南京,长期坚持每周两天至毗卢寺、普照寺、佛学会、佛学净业社等处讲经说法,并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无线电台主持佛学讲座专题节目,先后播讲《因明论》《金刚经》,同时继续深入研究佛经。
至民国二十七年入川前,陆续完成《佛典略说》《净土宗略说》等十余种著述。入川后,仍坚持弘法不止。曾在重庆长安寺讲说《唯识三十颂》与《百法明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