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清规二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飞过去也
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
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
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
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
——《五灯会元·卷三》
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五灯会元·卷三》
大乘顿悟法要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五灯会元·卷三》
不昧因果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
师问:“汝是何人?”
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
师曰:“汝问。”
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五灯会元·卷三》
离一切有无诸法
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性,自己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故导师能破一切有无境法,是金刚印,有自由独立分。若能惩么得,纵今诵得十二围陁经,只成增上慢,却是谤经,不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善事;若向理明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不脱去,流入生死河。但不用求觅知解语义句,知解属贪,贪变成病。只如今俱离一切有无诸法,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
——《祖堂集·卷十四》
一切诸法不自言
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
——《五灯会元·卷三》
往来生死如门开
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五灯会元·卷三》
佛是无求人
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五灯会元·卷三》
应病施药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界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五灯会元·卷三》
不求佛法僧
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五灯会元·卷三》
如今得即得
问:“如何得自由分?”
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
——《五灯会元·卷三》
要生即生 要死即死
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颗米、一茎菜,饷时不得食饥死,不得水渴死,不得火寒死。欠一日不生,欠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达者,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倘要烧便烧,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者,个人有自由分。
——《古尊宿语录·卷二》
佛不住佛 名真福田
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滞着于善。善根人无佛性。故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触恶住恶名众生觉。触善住善名声闻觉。不住善恶二边。不依住将为是者。名二乘觉。亦名辟支佛觉。既不依住善恶二边。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萨觉。既不依住。亦不作无依住知解。始得名为佛觉。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于千万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无价宝。能于一切处为导师。无佛处云是佛。无法处云是法。无僧处云是僧。名转大法轮。
——《古尊宿语录·卷二》
空喻于沤 海喻于性
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如何?”
师云:“空喻于沤,海喻于性。自已灵觉之性,过于虚空,故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问:“伐林莫伐树如何?”
师云:“林者喻于心,树者喻于身。因说林故生怖,故云伐林莫伐树。”
——《古尊宿语录·卷二》
无一切有无等见
问:“本无烦恼三十二相如何?”
师云:“是佛边事。本有烦恼。今有三十二相。败如今凡情是。”
问:“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如何?”
师云:“为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败如今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现。”
——《古尊宿语录·卷二》
无纤尘取染
一声一色一香一味,于一切有无诸法一一境上,都无纤尘取染,亦不依住无取染,亦无不依住知解,则个人日食万两黄金,亦能消得。
——《古尊宿语录·卷二》
佛是无着人
佛是无着人,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
——《古尊宿语录·卷二》
治十地菩萨病
心若不乱,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着佛求属贪,贪变成病,故云佛病最难治。谤佛毁法乃可取食,食者是自已灵觉性,无漏饭解脱食。此语治十地菩萨病,是从初至十地也。
——《古尊宿语录·卷二》
离一切有无等法
离一切有无等法,亦不住于离,亦无不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
——《古尊宿语录·卷二》
惧法尘烦恼如惧三涂
所以常劝众人,须惧法尘烦恼,如惧三涂,乃有独立分。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无少许生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脚踏莲华。分身百亿。败如今于一切有无等法,有纤毫爱染心,纵然脚踏莲华,亦同魔作。
——《古尊宿语录·卷二》
无生正信
败如今但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是名无生,是名正信。信着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圆,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如今欲得蓦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绝,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堕诸数。
——《古尊宿语录·卷二》
无明为道体
人者是信,法者是戒施闻慧等。菩萨忍不成佛,忍不作众生,忍不持戒,忍不破戒,故云不持不犯。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则名识,亦名烦恼。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佛名转法轮,在众生名法轮转。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明明,故云无明为道体。
——《古尊宿语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