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铅山县慈济禅寺,座落在江西省铅山县东南8公里处的鹅湖峰顶山上。北峰下有闻名遐迩的鹅湖书院,南峰下有大唐嘉宗光启年(885年)间建的石井庵。
慈济禅寺乃唐朝大历十一年(776年)高僧大义禅师开山所建。禅寺又名“大义道场”、“峰顶院”,曾有“江南第二寺”之称,原是我国东南地区著名的佛教禅林之一。它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山峰奇秀、风景佳丽而著称于世,是一座传持释迦遗教、弘扬正法、祖师辈出的道场。
禅寺开山祖师大义禅师系浙江省衢州须江人,俗姓徐,翰林出身,曾为当朝太子师。皈依佛门后得马祖道一禅师悠传法嗣,至峰顶寺修持。元和二年(807年)大义禅师被召入皇宫,谈论心法,荣聘为供奉大德,敕封为“大义慧觉禅师”。于元和十三年(819年)正月十七日坐化于峰顶丈室,享年74岁。
唐宪宗先后两次赐号禅寺为“慈济”,咸平年间(998年)宋真宗赐额为“慈济禅院”,景德年间(1004年)赐名“仁寿禅院”,明洪武年间(1368年)又被赐为“鹅湖禅林”。宋太宗、真宗、仁宗都曾御诗称颂该寺。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四位历史名儒皆讲学于寺,并留有诗文记存於志。
慈济禅寺历受各皇朝拨库敕建。直至解放初寺内尚有殿宇十馀楹,僧寮百间,常住僧人多达百名。解放前期1946年该寺曾举行了一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二千余名僧俗弟子从全国各地荟聚于寺,盛况空前。
该寺院历代名僧辈出,名扬海内外。历史上与厦门南普陀寺、杭州灵隐寺、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福建涌泉寺等名寺高僧联系甚密。据《峰顶山志》记载,继大义禅师之后,唐有智孚,宋有云震、绍元,明有养庵,清有千叶、治斋等诸高僧驻锡峰顶,继承祖师衣钵,弘扬佛法。《峰顶山志》还记有暹罗(今泰国)名僧慕名来寺参访,因大义禅师已圆寂未能得见而不胜悲痛,舍身于峰顶崖殉道之事。
业风斯扇,法难人悛,十年动乱,慈济禅寺殿宇破坏无影,僧人四散,至今片瓦无存。
宗教政策落实后,原峰顶僧、尼信众纷纷要求重建道场,庄严国土、以报祖恩。为圆诸方僧众信士之夙愿,1986年8月铅山县人民政府行文批准重建“慈济禅寺”。1990年3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匾“慈济禅寺”,当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特聘请江西省上饶市东岳护国寺方丈、浙江省兰溪市慧教禅寺方丈、广州市光孝寺首座圣修大和尚为方丈,圣修大和尚接法弟子果冬法师为监院,重建峰顶山慈济禅寺。后经多方努力建有茅篷几间,修持诵经。
1996年7月果冬法师住持寺院管理日常事务,1997年修建了从山脚到寺院的公路,1998年架高压电线,2000年修建天王殿,2005年修建大雄宝殿。在圣修大和尚的倡导下,慈济禅寺法门隆兴。法师带领下成立了“重建寺院委员会”,圣修大和尚为主任,果冬法师为副主任。2010年农历五月初六日,圣修大和尚圆寂于浙江省兰溪市白露山慧教禅寺。果冬法师秉承老和尚遗志,耗时近10年终于将大雄宝殿修建好,大雄宝殿于2015年举行开光法会,礼请上饶市佛教协会会长净明大和尚主持开光法会,诸山长老及信众同瞻法喜。陆续重建客堂、斋堂、寮房、露天观音像及放生池、地藏殿、钟鼓楼、祖师殿、停车场等。
自2018年始,连续启建两届水陸法会,祈愿正法久住、道场重光、绍隆佛种、祖师辈出。
慈济禅寺后续将修建山门等。重建慈济禅寺,工程浩大、资金甚巨,故恭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好施仁人、佛门同参、信士檀越,鼎力相助,广种福田,功德无量,松鹤遐龄,幸福永康。
古刹再兴,禅林重光,指日可待。愿十方大德檀越居士为复兴祖庭同酿盛举,共成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