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利禅寺坐落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距宜丰县城21公里,是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以及文化发祥地。寺院始建于唐,由曹洞宗开山祖师良价禅师所创,后几经兴废,2010年正式复建。
历史沿革
唐大中十三年(859),高僧良价禅师云游至洞山,在涉葛溪时,睹影悟道,于洞山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寺,寺名“广福”。雷衡旋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为寺产。良价在广福寺弘扬佛法,创新教义,开堂宣讲“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禅学思想,由此创建禅宗五宗之一的曹洞宗。
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赵恒在京城汴梁召开道释万人大会,赐天下大寺以寺名匾额;为洞山寺亲书“功德禅寺”四字。后又亲笔御书“崇先隆报禅寺”匾额于洞山。
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明崇祯年间(1628-1644),宜丰举人戴国士得其产,再倡修复,特请庐山高僧净聪禅师到洞山住持。净聪禅师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禅师也因之被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洞山寺更名为“普利禅寺”。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第三十八代住持海寿和尚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复建及现状
近代以来,洞山普利禅寺几经战火破坏。八十年代初宗教政策恢复,江西省文化局、省宗教事务部门先后拨专款,维修洞山逢渠桥和普利禅寺后法堂。1991年洞山普利禅寺正式开放,1996年妙忠法师住持洞山。
2006年宜丰县委书记至太湖,礼请国学大师南怀瑾助力恢复洞山古刹。2010年南师派古道法师住锡洞山,重修普利禅寺。2014年9月复建落成。
如今,后山开山祖师良价禅师之真身墓塔“慧觉宝塔”蕴发寂静禅理;同时普利禅寺应韩国曹洞宗信众之请,以韩国佛教风格设计一座韩国殿,殿内左侧供奉良价禅师及韩国曹洞宗世系祖师。禅修道场正重现苏辙游洞山时所赞“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之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