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阳府古寺

9851c141-e93f-4d5d-bf72-478202b552c2.jpeg

旸府古寺位于景德镇西面的旸府山下。旸府山东临昌江,南接三闾庙,西北层峦叠嶂,为市区内最高山峰。旸府寺相传为禹皇炼丹处,据考在唐代旸府山就建有旸府寺,系四川峨眉山一云僧所建。几度损毁,宋绍兴年间、明洪武年间、清末都有重建记载,是景德镇古老的寺庙之一。 

相传,岳飞留有一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就题在旸府寺,成千年之佳话。

旸府古寺原座落于旸府山之东南。相传,远古时,山顶住有几户人家。一日,旸府君(即禹王)登山游览,见一老乡从山脚往山巅挑水,步履艰难。为解山顶住户用水不便之难,旸府君当即抽出宝剑,朝寺旁的岩壁上猛力一刺,顷刻山泉汩汩流出,终年不涸。后人为铭记旸府君这一剑之恩,遂将此泉取名“剑泉”。人们每登旸府山,多在“剑泉”小憩,或饮或濯,既解登山之疲,又增嬉游之乐。 

寺名远扬,香火兴盛。也必是文人墨客常来此吟诗题对,填词作赋之所在。北宋有浮梁进士金君卿到寺游览并吟诗道:山势荤纡一径斜,水烟深处梵王家。闻雷已荐鸡鸣笋,未雨先尝雀舌茶。吟客披云题玉璧,药僧和露采松花。倦游向晚寻归路,溪口平沙卧古槎。 

据史载,宋绍兴年间,岳飞曾路过景德镇,驻于寺中。晚间,登山观景,对这里的秀丽山川赞叹不已。第二天临去时,应寺内禅师朗日之请,挥笔题了一副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岳飞走后,朗日将岳飞手书制作成黑底金字的木质楹联挂于殿,成为旸府寺千古传诵的文化瑰宝。

千百年来,旸府古寺,几度兴废。1981年5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宣布该寺为对外开放佛教活动场所,以至重燃香火,再传梵音。这是景德镇文革后开放最早的佛寺,1984年被列为省重点寺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本市香火最旺、规模最大的寺庙。 

访旸府寺者从瓷都大桥西端沿昌江向北步行千米,即见旸府山有一山坳,坳口内一大型寺院建筑群惊现眼前。该寺建筑独特之处是院内各殿的琉璃瓦有黄、蓝两种颜色。此乃各殿在不同时期建成,材料购置不同所致。山门匾额由浮梁籍书法家李战和书写“旸府古寺”,雄浑遒劲,堪当精品。(八十年代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来景德镇曾为旸府寺题写寺名,但因住持更换多人,原稿遗失,实乃憾事)。此寺坐落处三面环山,前面东临昌江,左右和后背皆是高山,寺院像坐在一太师椅中,早晨日出,昌江河面水雾升腾,第一缕阳光照耀佛殿,恰似“如来西坐、紫气东来”之祥瑞。

2017年初圆寂的主持大和法师系景德镇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生农禅并重,精进苦行,是我市出家较早的高僧。其德行感化了一大批信众,在以王碧珍等护法居士的悉心护持下,先后兴建了大雄宝殿、地藏殿、天王殿、山门、寮房、斋堂等。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占地超二十亩,其建筑规模超过昔日古寺。2017年6月,寺院管委会经市民宗局、市佛协批准恭请景德镇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宏悟法师为新任住持,传承古寺文脉,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 现今的旸府古寺已成为江南有名的禅林。佛教信徒的修行之所。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