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宝积寺

9c26dba3-a65d-49ac-81f6-6f376f71f598.jpg

宝积禅寺位于浮梁县古县衙城北三公里的毛家岭。 

宝积禅寺始建于唐代,其前身为冷泉寺,唐代大中年间,因洪水泛滥,庙宇坍圮,住持于兹法师遂迁建于毛家岭今址。于兹法师曾云:佛以启迪智慧为宝,沉淀灵根净化人生为积,故寺名为宝积寺。(亦有一说因宝山临近昌江,河滩金沙遍地,遂名为宝积寺)千百年来,宝积禅寺经历了三毁四建。

22915476-a42e-4106-8e4f-12ce6eff18f4.jpg

据传说:在元朝末年(约1364~1365年),浮梁县尹率元兵围困宝积寺,认为宝积寺是抗元造反义士的根据地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镇压。据记载,明朝政权巩固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下旨重修宝积寺。在明末清初,清兵怀疑宝积寺隐藏了反清复明的志士,亦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了一次大的破坏。直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廷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同意由知县娄维高请当时的旸府寺住持普静长老出面半官方半民间化缘再修,后来宝积寺又毁于清末民国初之动乱。宝积寺三次损毁都伴随了朝代的更迭,呜呼,寺与国同其命运矣。一百年后之公元2012太平盛世。有居士张少华者,受佛之点化,决心依其弘一文化和广大信众之力,发愿在原址重建宝积禅寺。经政府批准,担负重建宝积寺的重任,举众人之力重建起神圣庄严的宝积禅寺。经过几年建设,投资近亿元,精心建设如理如法的佛教场所。宝积寺主要建筑已基本完成。寺院布局合理,已经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地藏殿”、“药师佛殿”、“三贤堂”、“藏经楼”、“宝积佛殿”、“禅堂”、“五观堂”、“钟鼓楼”、“竹林精舍”等,建筑面积超万平方米。当其他附属建设完成后,将占地面积128亩。宝积禅寺建成后将交付佛协,寺院成立以僧人为主,信众参与的管理委员会,严格按“宗教事务条例”管理寺院。千年古刹,香火再续,普被佛恩。

f690fae5-4420-477f-b9bc-5b56e8719ced.jpg

宝积禅寺高僧辈出,尤以佛印而闻名遐迩。佛印,法号了缘,浮梁人,俗姓林,名丁原,生于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一笑而逝。他12岁出家于宝积寺,18岁(亦曰16岁)云游弘法,历任庐山归宗寺、镇江金山寺、云居山真如寺主持方丈,是云门宗的著名高僧,世人称赞他为“僧中之魁”。北宋神宗皇帝钦仰其德风,赐高丽袈裟、金钵、敕号“佛印禅师”。佛印少年即具慧根,释儒皆精,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交情深厚,苏轼留下的诗文中多处提及与佛印的交往。为称颂他们,宝积禅寺在明代建三贤堂,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原宝积寺遗留的明、清石碑上均有“三贤”记载,成为浮梁县家喻户晓的典故。景德镇著名风景点莲花塘被命名为佛印湖,新浮梁县城的一处公园亦命名为“三贤湖”,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三贤泛舟的故事被编入中学课本,三贤泛游昌江(莲塘)亦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经常创作的题材。佛印因在宝积寺始结佛缘,终成一代宗师,宝积寺亦因佛印而流芳千古,自古被称云门宗祖庭。

8b7a30a7-3389-47c6-af81-65708de120af.jpg

现在,人们来到宝积寺山门前,只见门前清澈的昌江河水波光淋漓,蜿蜒流淌,似玉带亦像游龙。转过身来顺着山门往上看,宝积寺依山而建,寺后的青山虽不算高,起伏的山峦就像一条卧龙将宝积寺拢入怀中,可谓“双龙护宝积香火续万代,三贤住祖庭佳话贯古今”。 

近看山门,这是一个大牌楼。牌楼雕刻极其精美,每个图案都值得细细观赏。牌楼上三块匾额,中间是由市书协主席郭立先生书写的颜体大字“宝积禅寺”,两侧分别书“佛印道场”、“云门宗兴祖庭”。牌楼下分立两护法门神威武庄严。穿过牌楼是一近十亩的放生池----“清莲池”(喻极乐世界)。中间一步道将池一分为二,两池由步道中间的石拱桥相通,此桥称彼岸桥,可理解为经过此桥即进入佛的世界。过桥即有十二尊药叉大将分立道旁,这是药师佛道场的标志。从这登台阶而上,穿过一匾额书“慧日增辉”的牌楼,即到天王殿门前,天王殿建筑面积超300平方米,显得宏伟庄严质朴,穿过天王殿,在亭阁之内,有一口水井,井口雕刻精美,井旁竖一大理石碑,上刻“龙王阁”,碑刻文字介绍了此井的故事。原来此井叫“棹锡井”,系老宝积寺老井,据传当年佛印禅师回宝积寺重修寺院,在外地购得木料后,在宝积寺用其锡杖凿井拔木,所以也叫“拔木井”(此传说与灵隐寺拔木同出一辙)。而记载此故事的是大雄宝殿广场内离地面二米多高的亭台内的一块清雍正八年石碑,此石碑离“拔木井”约五十米远。此石碑是原址原基,未被移动(可以看出当年的宝积寺地面比现在的宝积禅寺要高出两米多)。此碑高超二米,宽约七十公分,记载了修缮宝积寺、佛印拔木、三贤堂等内容,碑亭内还放有明代遗留宝积寺记事碑,也记载了佛印和三贤故事。这些碑刻是研究宝积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亦是欣赏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在广场内还有一巨大的赑屃驮着的一块大理石巨碑,碑上正反两面都篆刻了由韩晓光撰文的《重修宝积禅寺碑记》。寺内最大建筑当属大雄宝殿,其红柱黛瓦的唐代建筑风格,显得恢宏伟岸,庄严肃穆。建筑面积系我市第一大殿。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四周分别建有“七殿”、“三楼”、“三堂”和“一舍”。每个殿都显佛之灵光,每个楼都引目眺远,每个堂都在讲述佛法和人间的故事……

224b9b8f-4095-4a02-bb61-bbaae517b696.jpg

当今的宝积寺,建筑规模远超历代宝积禅寺,集丛林建筑之大成,实为礼佛之圣地,旅游之妙境,养生之佳所。宝积佛钟重鸣,佛之幸矣、“三贤”之幸矣、浮梁之幸矣。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