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寺》

2024-02-21

南台寺

戒圆

南台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南岳山中,距离山下南岳庙约十华里,为我国南北朝时代陈废帝光大初年(567)沙门海印创建。庶代禅宗高僧石头希迁禅师开法于此,大阐宗风,成为禅宗支派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的共同祖庭。

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五灯会元》卷五有传。20岁时,看到老百姓杀牛祀神,往往挺身而出,毁掉神祠,夺牛而走,使耕牛活命。后到曹溪,师事慧能。慧能逝世后,禀遗命往从吉州(今江西吉安)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得法后,于唐玄宗天宝初(742)到衡山南寺(即南台寺),在寺东边的大石头上结庭而居,时人称为石头和尚。他研究过僧肇的《肇论》。又传说他梦与六祖慧能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他说:“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著《参同契》,用五言偈休,全文220字,言简意赅,哲理深邃,是禅宗的重要文献。嗣法弟子有道悟、惟俨、天然、大川、大颠、长髭旷、尸利、振朗、石楼、佛陀、水空等21人。其时,江西主大寂(道一),湖南主石头(希迁),四方禅者一时凑集在两家的门下。希迁卒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谥无际大师。

希迁对后来禅宗的发展,影响很大:(一)其传承法系是:石头希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县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立曹洞宗。(二)石头希迁又传天皇道悟,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宜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文偃,创云门宗。(三)雪峰义存又传玄沙师备,备传罗汉桂案,琛传法眼文益,开法眼宗。

继石头希迁以后,南台寺见于佛教史籍记载的人物,有守安,是罗汉桂琛的嗣法弟子,青原下八世,《五灯会元》卷8有传。他有一颂云:“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又有道遵法云,青原下七世,《五灯会元》卷15有传,是云门文偃法嗣,云门宗人。又有勤禅师,青原下八世。其语录云:“僧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一寸龟毛重七斤’”。亦云门宗人。他们都是唐末和五代之间的人。

南台寺在宋代,著名僧侣可考者有允恭,《五灯会元》卷18有传,南岳下十三世,是大沩怀秀的法嗣,与福严寺文演为同门,属临济宗人。其时寺宇建筑相当雄伟壮丽。张试《题南台寺》诗云:“相望几兰若,胜处是南台,阁迥规模隐,门空昼夜开。回风时浩荡,高岭更崔嵬,漫说石头滑,支筑得往来。”元代寺史不详。

明代南台寺,曾一度沦为荒址,约在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苦行僧无碍禅师自信阳来此,见寺荒废不堪,决心修复。据安福刘阳所撰《无碍山房记》载:“南台者,荒址也,因无碍而再辟。”无碍住在南岳天柱峰下狮子岩,坐木榻,啖野菜,不谷食者七年。他得到邑人的赞助支持,终于将南台寺修复起来。

清乾隆嘉庆之间(1736~1820)寺僧分移寺产于南岳庙之西廊,建私庵,曰“老南台寺”,原寺遂废。清末,淡云、妙见师徒,苦心筹措,又重新修建,略具丛林规模。建筑物包括外山门,中轴线为关圣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楼上为藏经阁)。东边厢房依次为客堂、斋堂,西边厢房依次为禅堂、祖堂。此外,西边还有华严阁以及其它附属房屋等。淡云,字慧日,湖南衡阳人,曾任祝圣、南台、福严、大善、清凉各寺住持,颇受僧俗崇敬,有“佛门迦叶”之称。信徒给他的布施,他便用以修复寺庙,而且还独自捐谷260石作“义米公社”基金,其它各寺也相继乐助。共积谷300石,作为赈灾之用。

其时,日本禅宗僧人梅晓六休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远游湖南,朝礼祖塔。按传承法系,他是南台寺石头希迁的42代法孙。他看到南台寺在修复,遂许赠大藏经一部。五年之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果以铁眼版《大藏经》全部5700余卷赠与南台寺。当时文人王阅运为此写有《南台寺日本僧赠藏经记》一文,详记此事。

民国时期,南台寺为衡山县六大丛林之一。1947年春到1949年4月,寺中僧侣在此办过南岳佛学研究社。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对寺院建筑物及文物包括佛经等,均加以保护,不幸在“文革”中悉遭破坏,寺宇为南岳林场占用。1985年2月又退还给僧人管理,并在政府支持下进行了全面维修。1987年8月正式恢复了丛林制度。早在1929年由祝圣寺灵涛法师创办的南岳佛学讲习所恢复后,所址亦设在南台寺内。

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台寺.pdf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