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希迁<参同契>的禅法思想与哲学逻辑》

2024-02-19

石头希迁《参同契》的禅法思想与哲学逻辑

叶枝青

石头希迁(700-790),唐代端州高要(广东肇庆市)人,俗姓陈,其在南岳石台结庵传法半个世纪,人称“石头和尚”。石头希迁为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青原行思禅师的法嗣,是中国禅宗南宗五宗七派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之近祖,生前著有《草庵歌》《参同契》,其禅法要领传承六祖惠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般若禅法,其禅学思想远扬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为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及其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头希迁主张“理事圆融,物我一体”  “达佛知见,即心即佛”等禅门观点,倡导开放包容、利钝有别、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等禅法,为融合中国禅宗南、北两宗思想以及南禅的海内外传播赢得了更多的时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影响深远。本文从哲学的视野对石头希迁的《参同契》予以解读。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四、《祖堂集》卷四等记载,石头希迁著《参同契》受后秦僧肇所著《肇论·涅槃无名论》思想影响。东汉方士魏伯阳曾著《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这部道书描述炼丹术,以让人长生不老或羽化成仙。希迁沿用魏伯阳同名,或许受到了中国哲学魏晋玄学(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的影响,试图借此把佛、儒、道三家思想沟通融合起来。通篇思想在语言表达上,充分运用了道家的概念,如“大仙心”表“佛心”,而“道”“玄”皆表佛陀亲证的宇宙真理,顺应了魏晋以来格义佛教的传统(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来理解和解释佛经),是佛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表现,也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成果表现。正如台湾应顺法师所说: “《参同契》不说佛,不说法,而说道。南方佛法,本来受到玄学的影响,而把禅学看作玄学,称参禅为‘参玄’,似乎石头是第一人。”关于《参同契》标题有几种解释,一说“参”指“参差不齐”的现象界之事,“同”指“凡圣齐同”的本体界之理,“契”指两者的互相契合与统一,标题昭示事理一如佛理,也昭示禅宗与中国哲学“齐物”辩证思想脉络的相通;另一说,“参”译为“功”或“参究”;“同”表示“共同”,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契”为“合约”之意,即共同认可之事。“参同契”即人生应努力去探究事物的根本意义,努力探究诸佛共许之事。“参同契”即佛心、佛言、佛行。

《参同契》诗篇以五言为句,共四十四句,二百二十个字,首尾完整,逢双押韵,一韵到底。篇章开头说,“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这是全文的总纲和立论依据。希迁用“道”表从西方秘传至东土的佛(真心或佛性),此心又称“正法眼藏”(法藏或贮藏库),一切法皆由之缘起变现而来。历代祖师之间传承此心,称“传法”或“付法”,没有开悟的人见不到此心,故有“密相付”之说。希迁认为,未悟众生的根器有利钝差异,但祖师没有南北之差别;人人都有“灵源”,即成佛的种子或潜能,有情众生因无明(贪嗔痴慢疑),从这共有的昭昭不昧、明润皎洁的“灵源”不断向外分枝流注,充塞于无尽的生死轮回六道中;执着于无明所产生的种种事物或现象,固然愚痴迷惑,执着于一定程度的世间通达之理(相待真理),这也不是觉悟,不究竟,并未让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应持“理事圆融”的辩证观,理事双修,顿渐并重,不执一端。时正值神会与神秀门下南北两宗相互排斥,希迁虽属南宗法统,但对南宗不重视渐修、空谈顿悟的弊端乃至粗暴禅法不予苟同,希迁的严肃告诫与批驳,为南、北两宗融合发展及南禅的传播赢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删除。

石头希迁《参同契》的禅法思想与哲学逻辑.pdf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