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中国千年高僧传》

作 者:释赞宁 著

内容简介:《白话中国千年高僧传》,释赞宁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计1

本书原名《大宋高僧传》,后人一般称作《宋高僧传》,共30卷,北宋释赞宁撰,书写成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书中所载僧传传主,年代最早的是二十九卷的智一,他是南北朝刘宋(420—479)时人;最晚的是七卷的义寂,他去世的时间是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即成书的前一年。全书正传531人,附传126人,共657位高僧(赞宁自序称正传533人,附见130人,跟实际数字不符)。前后涉及12个王朝,绵延500多年。所以,本书书名的意思,指的是宋朝所修的高僧传,而不是指宋朝一朝高僧的传记。

僧传是重要的佛教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别传、类传、总传3类。最早产生的是别传,即个别僧人的传记,其次是类传,即同一类别僧人的传记。最后出现的是总传,即综合性僧传。这种僧传,不以时地为限,人物众多,卷帙宏富。总传以“高僧”作为书名,起自梁释总皎(497—554)。两晋南北朝时,僧传书名大多冠以名僧二字,怂皎认为,对于僧人来说,高恁重于虚名,大德高僧修行严谨,韬光晦迹,未必能知名当世,而寡德元识的人,趋时妮俗,往往号称“名僧”。慧皎因而立下撰写宗旨:“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明,则各今录”,专门收录品德高尚、学识优秀的高隐僧人,写成《高僧传》(或称《梁高僧传》)14卷。此后,唐释道宣(596-667)撰《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30卷,也是坚持高面不名"的原则,提倡大德高行,遗弃名利。赞宁此书,是继梁传、唐传之后,又一部著名总传,三书鼎足而三,所以金陵刻经处单刻本分别称为《高僧传初集》《续高僧传二集》《宋高僧传三集》。影响所及,后代僧传,鲜有不用“高僧”为名的。但本书的宗旨,却与前二传不尽相同。赞宁本为吴越国僧统,入宋后,又得肋紫衣、充僧录,平常喜好与国王公族、大臣名士交游。一次太宗到汴京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紫宁:“朕见佛当拜否?”赞宁回答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宗听后大喜,从此成为定礼。本书又是奉太宗诏令所摆,所以书中主张随俗浮沉、与时俯仰,认为要光大佛教,必须依仗帝王重臣的权势。因此,本书虽然名为高僧传,但其思想倾向,跟梁、唐二传颇不相同,在阅读时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后贤常说赞宁真可称为名憎,如说是“高”,则未必,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本书采录的范围更为宽泛,从而保留了更多的佛教史料。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