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山禅寺历史上是皇家寺院,始建于唐代,位于金溪县城西25公里的疏山,初名白云禅院。最早何仙舟在此地隐居读书,后来匡仁祖师于唐中和二年(881年)在此地开山建寺,他师事洞山良价禅师,承接洞山法嗣,是曹洞宗法脉重要的传承者。不久,时任抚州刺史危全讽于888年上表,请唐僖宗御笔亲书“敕建踈山寺”。
疏山古刹是江南名寺,此后一直与皇家联系紧密,980年宋太宗御笔题词“敕建踈山禅寺”,1049年宋仁宗题写匾额“踈山古刹”,1130年宋高宗御笔题赠“三千佛刹”,1400年前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踈山寺御书匾额,1418年明成祖朱棣为踈山寺钦赐御匾“敕建”。历史上,疏山禅寺的住持方丈,也多次由朝廷钦命礼部聘任,经常得到朝廷的重大赏赐。
疏山禅寺是曹洞宗最重要的祖庭之一。开山祖师疏山匡仁,字圆照,号白云,又号圆照大师,吉州新淦(今吉安新干)人,唐代禅师、诗僧,师事洞山良价禅师,传洞山法嗣,疏山古刹开山祖师。匡仁禅师住持时,高僧云集。史载,”凡僧中之真者,造诣之深者,都设法到疏山拜谒匡仁“。唐宋间,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皆已先后圆寂,匡仁禅师住持的疏山禅寺则被誉为中国禅宗之中心。全国各地高僧纷纷来疏山师事匡仁,得法后奔赴名山古刹,传承匡仁祖师衣钵,弘扬曹洞宗法,许多成为一代高僧,有名者三十多位,均名列《中国高僧传》《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匡仁祖师圆寂前,留下法偈:“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
寺内潜省居是陆象山纪念馆、陆王心学源地。心学的开山祖师陆象山,曾在疏山禅寺读书三年,在此悟道,开创儒家心学思想。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祖师,宋明心学的开山之祖,陆王心学开创者。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自号“象山翁”、“象山居士”,讲学于贵溪应天山(后改名为象山),学生数千人,又被称为“象山先生”。11-14岁在疏山禅寺潜省居读书悟道,看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顿悟”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王心学思想从此开宗立派。南宋时期,陆象山与朱熹齐名,多通信交流并论难,朱陆同尊孔孟、共倡儒学,而为学之方多有不同,陆象山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重在“发明本心”,主张“尊德性”,提出“易简功夫”,其学问思想及讲学语录经弟子汇编为《象山先生集》传世,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明代时期,王阳明继承发展其心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心学祖师陆象山为疏山写过很多诗文,其中一首是《疏山道中》:“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颖。离怀付西江,归心薄东岭。忽忘饥谦忧,翻令发深省。”
一千多年来,疏山禅寺屡经战火,多次中兴重建。现任住持体明法师,于2004年从省佛协来到疏山,按马祖建道场的规制营建,中轴线依次有山门殿、文化长廊、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法堂,左右两边依次有钟楼、鼓楼、祖师殿、伽蓝殿、东厢房、西厢房、禅房、关房、方丈室、东茶楼、西茶楼,还有斋堂、疏山书院、药师殿、潜省居、地藏殿、功德园、何仙舟读书堂、祖师塔院、悟道院、文殊院。
来到疏山禅寺,映入眼帘的是山门殿,巍峨庄严,明黄朱红,显皇家寺院气派,新做牌匾也保持原内容“敕建疏山古寺”,两边对联是“佛即心心即佛佛心不二,因有果果有因因果不虚”。往里走是原天王殿,顶额御笔金书“敕建”,横匾书写雕刻“疏山古寺”,门两边的对联是“野渡无人流水急,疏山有主白云闲”。最中心位置是大雄宝殿,中间的对联是“大雄大力大慈悲四大皆空,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圆满”。寺院主体建筑外东边有潜省居,也即陆象山纪念馆,院落干净整洁美丽,书法楹联作品丰富,心学学脉文化展板调理清晰,文化气息浓厚。
近年来,省、市、县有关领导对疏山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多次调研指导,就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疏山禅寺于2023年初成为江西省首批“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对教义、教理、教规的时代化阐释,积极推进佛教中国化、佛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