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有“赣西明珠”之誉,自三国孙吴宝鼎2年(公元267年)设县,唐贞观元年(1295年)由县升格爲州。1960年人民政府撤县设市,1970年设省辖市,可见萍乡历史悠久,历代被赞爲“钟灵毓秀之地,文风鼎盛之邦”。
全市总面积三千余平方公里,一百六十四万余人口,地理位置爲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1,市内有通往南北束西的铁路主干綫及107、302国道。古时是走江湖必经之地,现在是交通发达之邦。宝积寺位于市南门环城路边。宝积寺,始建于唐南周广顺(公元951-953年)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曾名星居、梵林,由本邑李氏施地所建,至宋元。符3年(公元1100年)改爲十方丛林,始大兴,地域不断扩大,占地面积数十亩,至民国年间,寺内有殿、堂、楼、阁、寮房、亭榭等建筑38座,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公尺,寺内有历代高僧大德、长者居士、文人儒流题词,额匾、撰文、作赋、植树等,尤以宋黄庭坚所书《宝积寺记》及手植罗汉松爲最负盛名,寺内尚有特殊的观音像,“水不盈尺,暑月清冷”,可惜今已不存矣!
据《昭萍县志》记载,宝积寺名源于显德年间(公元954年)寺内有宝光衝入太虚,又因佛经“宝积”而得名。
宋时,因域内杨岐祖师禅法大兴,宝积寺便爲十方参方僧俗挂锡必经之地,加之位于县城,故此爲浏阳、礼陵、莲花、安抚、安仁、宜春等县的僧会司。可见,宝积寺不但是难得的佛教圣地,它早已成爲广泛的社交名寺了,有清王彦邦诗爲证;
宝积城南寺,桥通古道平。
簿云生屋角,疏竹度钟声。
爱共高僧话,闲穿竹径行。
山禽知客到,眼睆亦多情。
然而人事更替,沧海桑田,昔日兴盛景象早已面目全非,寺院自五十年代便无僧人居住,留下的几栋殿堂寮舍已爲危房,雨不遮漏,冬不截寒,佛像法器全无,且被工厂占用。1990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放宝积寺,并由南岳山请来怀善法师任住持,自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佛菩萨的加被中。海内外四衆弟子,护法檀越的拥护下,宝积寺日趋兴旺,并于1993年5月动工,对原建筑物全部拆除重建,改原寺乙山辛爲艮山坤,大雄宝殿1995年竣工,占地面积爲556平方公尺,高22米,宽26米,深21米,先后还建筑了天王殿、伽蓝殿、客堂、东西配殿及寮房等。整个宝积寺现有地面积约七千余平方,建筑面积约七千平方,建筑物采用明清模式,爲钢筋混凝土、砖石、砖木结构、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壮严肃穆,耗资约800万圆。
住持方丈怀善法师广西全州人,俗姓唐,六十年代毕业于广西一大专学校,所学爲水利工程,一九八五年于南岳山上封寺礼宝罍法师出家,同年受具,法师精业于水电工程并丹青书画等诸多工巧。出家后,研习古典建筑并有所成就,1990年到宝积寺任住持,苦心经营三年后,自行设计本寺建筑,亲自掌握施工,数百张图纸,一栋栋房屋凝结著他的汗水,体现了他的睿智,法师除寺务管理外,常受请外出从事寺院设计、会议、讲学、讲经。1995年借调北京中国佛教协会工作,1996年曾受台湾邀请到台从事教务交流,还对中国在尼泊尔所建“中华寺”作总体布暑设计,法师平时努力深入经藏,解行并重,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是新时期难得的僧材。
宝积寺的成就,是十方善信及政府支持的结果,同时合寺僧衆严持昆尼,奉行佛法,谨守戒律,因此法务隆昌,有远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善信慕名来做法务的,有邻省邻市邻县闻讯来做功德的。宝积寺自建设以来,一直由居士分片轮流辨伙食,其间可歌可泣的事例不胜枚举,宝积寺过去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宝积寺的将来更兴盛,它将成爲赣西佛教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