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普通寺




   杨岐山位于萍乡上栗县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319国道旁)。杨岐山发脉于武夷山,主峰张口狮子岭,海拔947.6米,迢迢千里,委婉而来,至上栗境跌而复起,形成几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这儿四周群山环抱,近则潺潺溪水寺绕而过。杨岐普通寺就坐落在这三面环水,具有浓厚的禅文化为内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一体的宗教圣地。

杨岐普通寺:

杨岐普通寺,初名广利禅寺,乘广禅师唐宝十二年(753)首创,后甄叔禅师得嗣其法,于塘大历年间(766~779)新建法堂、僧舍,规模较大。宋庆历年间(1041~1048),方会禅师改名为普通寺,兴旺时有比丘、比丘尼上百人。元代寺毁,明代寺观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邑人甘宝贤等人续修。至民国,因历代天灾人祸,毁而复修达6次之多。寺内至今保留着两座唐碑。一座是由唐代诗人,政治家、书法家刘禹锡撰文并书丹的《乘广禅师碑》。该碑记载杨岐开山祖师乘广禅师的生平和功绩,其文字,皆为珍品。另一座《甄叔禅师碑》,是历史上唯一一座由僧人书丹,记载僧人功绩的石碑。

c9047d0b-f62c-4ca0-8f34-43a9d3af6bc1.png

方会禅师:

方会,袁州宜春人,到筠州九峰山投师落发为僧,继而参学于石霜楚圆,后受请入主杨岐山广利寺,晋院之后,禅师承楚圆临济之宗风,兼纳云门文偃之法式,在杨岐山独创宗风,阐扬宗风,开创杨岐一派。其嗣法弟子十余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首。方会主张“即心是佛”“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遵循随方就圆,顺应客观规律办事,摆脱呆板,便于求学者接受。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3decf0dd-6472-4536-b9aa-c30c114dc07b.jpg

祖堂大殿,左右铜像分别为方会祖师和慧通长老

a63d053d-0763-4d83-a36b-590eb93473f0.png

慧通老和尚:

2010年2月,宗门耆宿慧通老和尚来寺礼祖,看见祖庭衰落至此,不禁泪下,当地政府,檀越居士,不失时机礼请老和尚恢复祖庭,重建祖庭,续佛慧命,为僧使命,老和尚欣然应允。

慧通老和尚,1927年出生于河北逐鹿,1943年出家,1944年于江苏句容宝华山求受具足戒,后于北京弥勒院亲近过真空老法师,广济寺依圆瑛法师听讲《楞严经>>,扬州高旻寺依止来果老禅师,五台山随能海上师学习《四分律》,十八岁住进金山禅堂。

老和尚现为深圳弘法寺,支提山华严寺座元和尚,为云居山真如禅寺,西安卧龙寺,靖安宝峰禅寺,广东光孝寺,南华寺,云门寺,大雄寺,丹霞山别传寺,嵩山少林寺,五台山显通寺,碧山寺,普化寺,浙江阿育王寺等寺院首座和尚。

e13bc340-1feb-4be0-8f60-ef4aa66c4efc.jpg

甄叔禅师塔:

甄叔禅师塔,仿木塔结构之石塔,八角外形,每面浮雕装饰,雕刻古朴,具有唐代艺术风格。

c3c6c688-ce04-4267-9571-16e56bafb806.jpg

唐柏:

唐柏是甄叔禅师到杨岐寺时所植,又称倒栽柏,即树根朝上,头朝下倒过来种植的松柏,其含义很深,蕴含了很多佛教禅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在甄叔禅师最后圆寂时会留下遗言:

树枝垂地

我当重来

祖堂: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