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县灵鹫寺

概述

灵鹫寺,初名宝积禅院,位于上饶广丰区东阳乡灵鹫山北麓。清《广丰县志》载:“宝积禅院,在三十九都(今广丰区社后乡境内),今名灵鹫寺,唐元和间(806-820)建。”

历史沿革(历史与法脉)

灵鹫寺的创建人为杭州灵隐寺明道、智开二禅师。传说明道、智开二人从杭城来赣,进入灵鹫山时,见群峦叠嶂、云绕峰回,似鹫鸟展翅凌空腾飞,同杭州灵隐山五峰有相似之处,乃曰:“灵鹫飞来,此传法之胜地也。”遂靠山建寺,名宝积禅院,与灵隐寺同宗。初建之宝积禅院规模不大,未建佛殿,以弘法为主,乃法堂为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以僧堂为禅僧行道之地。

宋仁宗时,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之法嗣慧觉禅师曾驻锡于此。熙宁五年,景祥禅师任住持,重修殿宇。南宋淳熙六年(1179)诗人杨万里路经广丰时,曾借宿灵鹫,作《宿灵鹫禅寺》七绝二首,留下不解之缘。

元代初,当地县设僧司管理全县僧务,对汉族佛教管理甚严,皇庆年间(1312-1313),又废除僧司,寺院由僧人自身管理僧务,重修宝积禅院,并更名为“灵鹫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县设僧会司于灵鹫寺,派僧官驻灵鹫寺,管理全县僧务,主要任务是监督僧众行议及主管考试。此时,灵鹫寺已成为全县佛教的活动中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县只准保留大寺院一所,大部分寺庵被废,而灵鹫寺由于设僧会司得以保留,且保持了一定盛况。

清乾隆间(1736—1796),禅风逐步恢复,宗门重振,寺宇焕然一新,佛事旺盛,至光绪元年(1875)灵鹫寺达至历史鼎盛。此后灵鹫寺几经兴废,因战乱而殿宇毁损。

复建及现状

八十年代宗教政策落实,灵鹫寺房产、山塘田地等全部落实交还僧人管理。翌年十月,县人民政府批准灵鹫寺为重点开放寺院,1984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开放寺庙,1986年被列为广丰县文物保护单位。

灵鹫寺现有规模占地三百八十余亩,安建殿堂十余座。老山门、老大殿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张叔夜衣冠冢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寺有常住十余位,常年举办华严法会、水陆法会等佛事活动,弘化一方,植福大众。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