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佛教文献挖掘与整理模式论
宜春学院
王水根
[摘 要]本文结合宜春市佛教历史与现状,分四个环节构建了宜春佛教文献挖掘与整理模式。
[关键词]宜春 佛教文献 挖掘与整理模式
宜春佛教资源极为丰富。禅宗五家中,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仰山慧寂、洞山良价等高僧大德荟萃宜春。甚至历史上的多次重大政治事件,都因禅的因缘联系于宜春。所有这些势必有大量相应的佛教或相关文献记录存在。这些文献有的是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有的以纸质文献形式流传,有的是以碑铭与摩崖石刻形式留存,有的是教外人士赞佛之作,有的是高僧大德的遗书,有的是弟子追述,有的是国外著述,有的是本土文字,有的是宗派秘笈,有的上承于中古,有的新兴于当代,有的是单本、孤本流传,有的散于类书之间,有的藏于丛书之中,有的藏于繁华都市,有的藏于深山古庙、穷乡僻野……,如此种种佛教文献,不但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其存在形态、现状、产生时代、出处、流布、质量、真伪、性质、价值等等特点都大相径庭,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分类挖掘与整理模式的指导,那么想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并整理出宜春佛教文献是不太可能的。同时,文献,尤其是易损珍贵文献,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消亡的速度快得惊人。所以,及早研究出一个事半功倍的分类挖掘与整理模式,将能够更多、更好地保护宜春市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挖掘并整理出宜春佛教文献,让这些文献遗产各自依据自己的价值为提升宜春市在赣西、江西甚至全国、全世界的佛教文化地位、大文化地位,旅游经济及人文社会发展等等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先,以宜春佛教史为宏观依托,从全局上把握宜春佛教文献流布的时间、空间、内容等特点进行宜春佛教文献的挖掘与整理。
只有先以史为鉴,才有文献挖掘与整理的全局眼光。这样,一方面,我们在挖掘与整理文献的时候就不会迷失大方向以致南辕北辙,或者是因小失大、挂一漏万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宏观眼光,我们便可以从大局出发,针对文献的价值大小、抢救紧急度,根据宜春市大文化发展战略需要决定其挖掘与整理的轻重缓急度,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并且,以宜春佛教史为宏观依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举两得地整理和检验佛教史文献本身的过程。然而,宜春目前还没有编撰出自己的地方佛教史,这跟宜春佛教的历史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也是宜春佛教文献挖掘、整理所要亟待完具的一个前提条件。目前,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以下相关佛教史资料来弥补这个缺憾:本书编撰委员会《宜春禅宗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韩溥的《江西佛教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等。
其次,面对种种不但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其存在形态、现状、产生时代、出处、流布、质量、真伪、性质、价值等等特点都大相径庭的佛教文献,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抓住纲要,那样才能纲举目张。
以宜春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为佛教文献挖掘与整理之纲。
一方面,佛教的高僧大德是佛教文献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他们自身的言行举止也是后学们所著文献的主要载录对象。这样,以他们为圆心向四周画圆,几乎就可以把主要佛教文献收罗无余。另一方面,不论是佛教丛林还是各类载体的佛教文献,往往都会难免于岁月的侵蚀和沧海桑田的变迁而消亡。唯有僧宝,虽即便肉体归尘,但随着足迹所至,他们的高言懿行、人生点滴都会被遍布海内外的虔诚信徒所记录。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宜春的高僧大德了,而且是天下人的高僧大德。宜春跟他们有关的文献可能会荡然无存,但一定会在别处寻到蛛丝马迹。有了他们的蛛丝马迹还怕找不到宜春的佛教文献?宜春高僧众多,以能开宗立派、广有影响计,当属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仰山慧寂、黄檗希运、洞山良价、杨歧方会、普庵祖师等大德。以这些大德为中心对其相关文献的挖掘、整理,一则可以因缘而及宜春其他佛教文献,二则可以关涉到因其影响所及遥远时空的方方面面。
以普庵祖师相关文献的挖掘、整理为例,如从音乐角度看《普庵咒》相关文献的挖掘、整理,牵涉到宜春佛教音乐文献:“《普庵咒》)湘赣间妇孺率多知之,且有刊印为小帧,家贻户送,以镇宅祛邪者”,牵涉到宜春佛教民俗文献:“《金刚经注》可以发‘显’,《普庵咒》所以阐‘密””,牵涉到宜春佛教密宗文献:其他如《普庵印肃禅师语录》,“中土散佚已久,楷的《金刚经》,“寺楼尚存宋刊经注版,字大如蜀本”,牵涉到宜春佛教文献版本问题:“初拆右塔,……普祖颂注《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绘像大悲忏经》《高王经》各数部,”牵涉到宜春佛教出土文献等等。另外,由于普庵祖师由历代帝王累谥为“普庵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观惠庆护国宣较大德菩萨”,为“沛慈泽于闽湘,播德风于汉蜀者”,其影响历时弥远而及于海外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等等。据此,其文献踪迹势必如影随行而流布于其时空之间并渗透于其方方面面。
以地方志、教内外典籍、佛教丛林遗址、相关民间收藏、相关文化单位等等为目。
佛教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其相关文献的痕迹一定会关涉于其他众类文献之间。因此,在我们举纲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上述方方面面之目,否则,定会难免万一甚至弥天遗憾。以丰富的宜春佛教丛林遗迹为例,现存有靖安宝峰,奉新百丈山,宜丰逍遥山、五峰山、黄檗山、洞山、港口、黄岗,袁州仰山、慈化、洪江,樟树,丰城,高安,铜鼓等等众多佛教丛林遗迹。这些遗迹蕴含丰富的佛教文献,或存于塔铭碑刻、高僧墓志、摩崖石刻、出土文物等等之中,甚或直接现存有宋代普庵刺血泥金端楷的梵夹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明万历年间临江府御藏甘石本刊刻的苏轼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碑等稀世佛教文献。
再次,定性、归类。
宜春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各宗派界定淡化倾向明显,统系联结随意松散且纷纭交错,相应地,其文献的传承、流布和集散难免错综复杂,故对挖掘与整理后的佛教文献必不可少的要定性与归类。这就需要让被我们挖掘与整理的佛教文献既要走出佛门又要走出宜春家门甚至国门。我们可以用教内典籍、教外如儒、道典籍对参与国内外其它校本对勘以请他山之石攻错等等。这样一来,收录结集也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里,有一个地方必须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吝啬收录结集!或许,今天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明天就是价值连城。只是你在时下的环境里没有认识到其价值而已。
最后,刊行与归宿。
不是每种佛教文献都可以被刊行,而刊行佛教文献更不是最终归宿。刊行的标准,一是看其学术价值,二是看其社会实用价值。有学术价值的一定要优先刊行,这是提升宜春市软实力的绝好武器。而且,往往有学术价值的佛教文献,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一定以积极的社会实用性为其最终归宿。另外,宜春佛教文献的刊行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帮助克服宜春境内所有佛教资源的距离障碍作用。宜春境域广阔,且多丛山丘陵、山川河流,再加上佛教禅宗道场往往多隐秘于山林深处,因此,佛教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难能提高。如果佛教文献结集或刊行后能以佛教博物馆的形式集中实物展示或网上虚拟展示,那将是宜春佛学,佛教,社会经济如旅游业、禅茶业等的一种多赢。这应该是佛教文献挖掘与整理模式运作的典范归宿。目前,宜春禅宗博物馆实物已经在拟建设中,希望网上虚拟的宜春禅宗博物馆建设能尽早提上日程。
上述环节具体施行时,可以市社科联、宗教局为主导,以宜春学院相关部门、江西佛学院等为具体业务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争取市外相关权威专家学者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普济.《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普庵印肃禅师.《普庵印肃禅师全集》.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2004年.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4]本书编撰委员会.《宜春禅宗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5]民国《宜春县志》.
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