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并重 致富乡里 ——记江西宜黄县曹山宝积寺的扶贫故事》

2023-08-05

“扶贫攻坚:宗教界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农禅并重致富乡里记江西宜黄县曹山宝积寺的扶贫故事

养立

通过农禅并重,当地的农民以日常的农耕方式,收获了健康自然的食物,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农禅虽不高深,却是佛教质朴观点的一种体现:为农民创收,农民才得以安适自在。

历史上在农耕为重的中国,禅宗首倡“农禅并举”,《百丈清规》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佛法不离日用,直心即是道场,农禅成为禅宗僧侣必不可少的修行法门之一。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怀海禅师一生奉行、倡导这一制度,彻底改变了旧禅规里重参禅轻劳作的局面。耕作与洒扫变成了一件必要与可靠的修行之法,从而形成了农禅结合的传统,使得禅宗在中国得到了更为长远的发展。

在后世的禅宗寺院里,僧人每日出坡耕作,以欢喜自在之心劳作于天地之间,在洒扫应对中参习佛法。春耕秋获,四季更迭也是佛法在其中轮转。僧人们藉由此实现与天地自然的印证,悟得禅机在。而慈悲养护下的每一株植物,经由这里,回馈给众生,也实现了佛法在世间的传递。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山宝积寺就是这样一处世代推崇农禅并重,寓农于禅的禅宗寺院。

昔日曹洞宗祖师本寂禅师于宝积寺修行,在此传承并完善洞山良价禅师的禅宗思想,创立“五位君臣”法,形成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禅宗理论。曹洞宗因此成为禅宗五支之一。而曹洞宗风也与宝积寺周围的山、水内外相应,皆是那样如天地造化般的绵密无比,细入无间。

1993年春,曹山宝积寺恢复重修。曹山宝积寺成为女众驻锡办道的祖庭道场,亦是全国女众道场中挂起曹

1200年后的今天,宝积寺的比丘尼师父们每日依旧按照曹洞的钟板行止,谨遵古训,坚持农禅并重、文禅并重的严谨道风,以春日的劳作换取秋冬的收成。出坡耕田,入山拾柴,春华几度成秋实。比丘尼师父们春日耕地,夏日除妄,秋日守藏,冬日结缘于众生。宝积寺的红米、莲子、笋干等均是由僧人们奉行三宝,发菩提心,以合乎四时的勤耕与护持,种善因,得善果。农禅非农非禅,而是两者的契合,在一袋袋的食物上生发。

除了注重自身农禅修行外,曹山宝积寺还很重视对当地农业、农村的带动,使得农禅从寺院生发,扩展到帮助周边的村庄致富。

宝积寺所在的曹山森林繁茂、风景秀丽,青山翠谷中泉水清冽、人迹罕至,是国家级的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7%,也是各类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整个保护区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难得的一片清净无染的深山净土。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富饶的土产,对于当地村庄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宝积寺在1990年代重新开放之初,与周边的村子虽同处一地,但是没有太多交往。得益于曹山得天独厚的林被与土壤,此地盛产无需熏硫、不经农药的纯天然竹荪,宝积寺的比丘尼师父在农禅中,特别是丰收季里应时采摘竹荪时常有富足,于是就供给当地村民食用,因此结缘于院外众生。

这样的接触逐渐增加,拉近了寺院和周边村庄的距离,后来逐步变成宝积寺帮助周边村子的农产品,比如蜂蜜、莲子等进行销售。由于这些产品天然、无污染,而且具有曹山当地特色,因此迅速打开了销售渠道,村民找到了致富之路。

现如今,宝积寺还专门创办了“农禅”品牌,对这些村民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已经形成了规模和特色。

“农禅”品牌的标识和“自然自在”的字样可以在这些包装好的农产品上找到,产品销路更好了,村民们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

通过农禅并重,当地的农民以日常的农耕的方式,收获了健康自然的食物,也带动了经济。农禅虽不高深,却是佛教质朴观点的一种体现:为农民创收,农民才得以安适自在。

在工业喧嚷、社会变化快的今天,农禅就显得尤为可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不以技巧之心,而是本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朴素真理,僧人们以自证的方式与土地形成连接,再以布施善念之心让寺院与大众形成了连接。

禅宗中要求每一个僧尼与院内居士都要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就形成了禅门中的“普请”(俗称“出坡”)原则,意思是普请大众,上下合力,共同劳动。其后禅门高僧如黄檗开田择菜,沩山摘茶合酱,石霜筛米,临济栽松锄地,仰山牧牛开荒,洞山锄茶园,雪峰斫槽蒸饭,云门担米,玄沙砍柴等都是证悟之途。以劳动促修行,以修行促劳动,农禅的播种与收获是触类见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之一。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酬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农禅从寺院活动中超脱出来,带动周边村庄从土地中找到致富之路,这使寺院与周边村庄的关系更加和睦,也更贴近佛教“勤耕福田,广结善缘”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 惠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禅并重__致富乡里__记...宜黄县曹山宝积寺的扶贫故事_养立.pdf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