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墨迹“四宝”重返古庙》

2023-08-05

青原山墨迹“四宝”重返古庙

吉安市文物商店 刘福辉

青原山位于吉安市城南十五里,地处赣江之东,盘亘数十里。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达摩祖师弟子七祖行思惮师在青原山开山立寺。寺初名“安隐寺”,宋英宗赐额。公元1105年改名“净居寺”,宋徽宗赐额。青原山寺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江南佛教圣地之一,盛名于中外,也是我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原山不仅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同时还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三O年毛主席率领红军打下吉安后,在青原山建立了红军学校,青原山的寺庙曾经利用合法身份掩护过贺一、贺敏学等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解放后,青原山建立了荣军疗养院。净居寺在文化大革命前仍然香火很盛,文革中惨遭破坏。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浩劫,使青原山古庙已被破坏得残剩无余了。当时居住在青原山附近的广大群众,看到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感到十分心痛,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古庙中的珍贵文物分藏在各家各户。

近月来,为落实国务院(80)年第132号文件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指示精神,吉安文物商店派遣工作组到河东公社青原山附近各生产队,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文物还家,献宝受奖”活动,在河东公社党委和吉安地区精神病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战斗大队山前生产队干部王金连等同志积极带动,广大社员自觉地将六十余件青原山古庙文物贡献给国家,党和政府根据贡献大小,分别给予王金连等同志表扬和奖励。

颜(真卿)、黄(庭坚)、文(天祥)、李(纲)四人的墨迹被称为“青原山墨迹四宝”,现在这“四宝”又重返古庙,也使这批珍贵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

下面把有关的文物作一介绍:

1、《祖关》石刻碑。 “祖关”二字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67年为青原山净居寺山门所题,《祖关》石刻碑嵌在山门牌坊上,立于通往净居寺的路口,相传到寺中朝拜的人,见了“祖关”, "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然后徒步进去,以示虔敬。文化大革命中,牌坊被毁, “祖关”二字的石刻碑被当地社员群众抬到生产队仓库里保存下来了,此乃青原山“墨迹四宝”之最。

一九七九年九月七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化部部长黄镇同志,福建省文化局局长万里云同志,江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张涛同志,在赣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刘玉瑞同志和行署文化局局长陈庆燕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宁都县群众文化工作,参观了宁都地方历史文物陈列室。

在视察、参观过程中,黄镇等同志详细询问了宁都县的历史和该县新发现的三个古代窑址以及《宁都三魏全集>印板等文物的情况,对其工作表示满意,指示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国家文物保护管理好,利用它们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参观结束后,黄镇等同志还和宁都县文化馆、赣州市博物馆的部分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鼓励他们认真钻研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四化做出新贡献。

(宁都县文化馆供稿)

石碑四十一块,嵌于净居寺斋堂,每块长67公分,宽44公分,字体苍劲有力,后人争相拓摹。

5、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手书“曹溪宗

派"石刻碑一块,长243、宽121、厚12公分,重约三千斤。

2、《青原山》石刻碑,系净居寺寺门横额,文天祥于公元1265年手书。

3、黄庭坚手书石刻碑。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于1083年游青原山后作诗一首,于1101年刻成石碑嵌在寺内大雄宝殿两侧。黄庭坚不仅以清新流畅的诗文著称于世,而且擅长书法,他的笔法纵横奇崛,笔锋瘦硬。

4、李纲手书石刻碑。南宋时曾任宰相的李纲于1135年游青原山后作诗一首,刻成

6、明代正德年间(1516年)铸造的青原净居禅钟一座,钟重2500斤,钟上刻有“永镇祖山,晨昏扣击,俾尽大地”字样。还有钟铭: “烘音铿威震八方,声聪唐言曲唇经,天花雨空降慈祥,青原山高水流长。佛日光”。

7、永新北乡十三都倍士送青原山铁足鼎炉一只,重500余斤,口径53、腰围210、高85公分。

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删除。

青原山墨迹“四宝”重返古庙_刘福辉.pdf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