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佛教音乐源流考辨
龙朝明 江西科技学院
摘要:庐山东林寺是汉传佛教净土宗音乐的发祥地。东林寺自东晋386年始建以来,佛教净宗音乐历经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主要有东晋至南北朝时的借鉴期,隋唐至宋时的汉化期,元明清三代的延续期,民国以来至今的稳定期。本文以这四个历史分期为线索考察庐山东林寺佛教音乐的源流关系及其发展经络。东林寺佛教音乐的发展流变与西域僧尼的弘法译经,道安法师制定的戒规,慧远法师的唱导制度,以及和民间音乐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庐山东林寺净土宗音乐源流关系
江西省庐山东林寺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庐山西北麓,毗邻长江南岸,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东林寺座落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其始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公元386年建成).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其也是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中心。东晋元兴元
其是为净土宗音乐在唐宋时期的汉化(有学者称华化)和借鉴、吸收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西域僧人翻译《十诵律》③等佛经文献,这使得汉传佛教的戒律得以确立和传播,也达到了以音乐为载体去弘扬佛法的道路。东晋慧远时期,西域沙门县摩流支也善于律藏,有梵文体本《十诵律》,庐山慧远法师邀请他和罗什继续翻译《十诵律》,而后他与罗什翻译此律文为58卷。在我国,《十诵律》能够得以完整翻译和传播首要归咎于慧远法师之功劳。佛教经文《十诵律》等律藏的翻译使得佛教信众更加熟悉梵呗在佛教法事中的重要作用,也必将梵音教授给庐山东林寺僧尼。西域僧人被邀请到庐山东林寺弘法译经是佛教净土宗音乐在东林寺的初创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c
(一)大量佛教寺庙的建立为佛教音乐在江西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公元188年安息国(今伊朗一带)太子安世高来白马寺传教就经浔阳到豫章,建立了江西最早的寺院——“东寺”,随后在晋武帝时期相继建立了“圆觉寺”、“菩提寺”、“市林寺”(今南昌绳金塔寺)等寺庙。在百余年内,江西境内七个县市区建有佛教寺庙42所,仅庐山一地就占据一半的数量,慧远法师一人就创建寺庙达16所之多。当时,仅江西一地江西有记载的寺庙就多达82所,东晋时,这里已晨钟暮鼓四起,梵呗之音满城,并形成了庐山这个佛教中心。②
年(402)七月,远公集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东林寺般若台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
庐山东林寺共有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建筑面积560余平方米,占地800余平方米,总体高度21米。大雄宝殿内供三尊大佛,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罗汉堂内供金罗汉五百尊。现今庐山东林寺的法师主要有五名,即传印大和尚(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大安法师(东林寺住持,俗名魏磊,原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本通法师(东林寺首座),道元法师(东林寺监院)和觉海法师(东林寺副寺),常年住有各地僧人百余。
随着慧远法师唱念佛经制度的建立,佛事也相继建立了系列具有中华本土文化特征的仪式、仪轨制度,净土宗音乐就是借助于佛教中的法事仪式、仪轨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法事的仪式、仪轨是净土宗音乐传播和发展的的重要载体。庐山东林寺佛教净土宗音乐的发展就是借助佛教法事仪式、仪轨这个重要载体传播和发展的典型代表。
自东晋以来,随着江西佛教寺庙建设的增加,佛教的兴起,僧众数量也逐渐增多。道安大师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戒规,道安大师所指定的僧侣规范对江西寺院的影响很大,也是庐山东林寺僧侣的重要管理规范,也为慧远大师唱念佛经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大量佛教寺庙在江西的建立和慧远大师唱念佛经制度的建立为佛教净土宗音乐在江西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庐山东林寺自东晋386年始建以来历经风雨沧桑,依然香火不断,给全国的信众提供了绝佳的念佛场地,其对于发扬汉传佛教净土宗具有重大意义,远公①的由入三昧——见佛——往生的这种佛学思想与实践为净土宗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将以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至今四个历史分期重点介绍和考察庐山东林寺的佛教音乐流变。
二、汉化期——隋唐至宋时期
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和发展也同中国佛教历史所论述的发展脉路相一致,即到隋唐为全盛或鼎盛时期。公元581年至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建立隋朝,其推崇佛教提倡净土思想信仰,并以佛法化民,后隋炀帝杨广也为维护其统治,扬善惩恶,也与隋文帝一样推崇佛教。④隋朝两代帝王对佛教的推崇,是的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江西也不例外,赣地随次掀起建寺高潮。随着建寺高潮在赣的兴起,佛教在江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基于道安大师讲经、唱诵等规范和慧远法师的唱念佛经制度的建立,佛事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本土文化特征的仪式和仪轨制度,净土宗音乐就是依附于佛教法事仪式、仪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佛教法事中的仪式、仪轨是净土宗音乐传播和发展的的重要外显载体。
一、借鉴期——东晋至南北朝时期
东晋时期自净土宗音乐在庐山东林寺创始以来,历经东晋和南北朝以来,佛教净土宗音乐在东林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佛教净土宗音乐在江西乃至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有初创意义。据《高僧传》所记,慧远法事曾邀请西域僧人来寺弘法译经和慧远的唱念佛经制度对东林寺净土宗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力发展,到唐朝以后,佛教中的各宗派法门竞相崛起,净土宗也是在此时期也是由善导正式创立并弘扬。随后经法照大师创立的五会念佛法和少康等僧尼的所念佛曲可以初步判明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已经融入佛教净土宗音乐。
清朝末年.庐山东林寺已基本丧失了隋唐至唐宋时期以来南方佛教中心道场的核心地位,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里也已没有庐山东林寺的踪迹,但佛教净土宗音乐仍在民间传播和发展。北方的佛教器乐音乐,南方的佛教唱腔音乐,尤其是赞偈和祝诞等唱腔种类,如宁波天宁寺的“水陆腔”和常州天宁寺的唱腔。清时期由于清政府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其它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减少。佛教的发展也开始进入衰微期和延续期(相较于隋唐至盛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佛教音乐在隋唐、唐、宋时期几代发展的基础上,也深刻烙印了中国的地域音乐特征,南方佛教音乐主要在于唱腔,北方佛教音乐在于器乐音乐(包括打击音乐),庐山东林寺佛教音乐也不例外,其主要在于唱腔音乐,属于典型的南方佛教音乐派别,音乐清丽委婉,这是与江南民间音乐深度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隋唐由于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西域方面的佛教音乐也开始传入我国.并在我国扎根、延续并发展。隋唐和唐朝由于大量佛教寺庙的建设,使得佛教从宫廷走向了普通老百姓,佛教在中国民间得以大量普及,佛教音乐也得以大力发展和普及,佛教的普及也使得佛教法事的仪式、仪轨得以急剧增多,这是需要相当数量的乐曲来填充,这时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佛曲得以诞生,其在西域佛乐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中国民族民间音调,大批量的梵曲、乐伎、歌伎等在佛教音乐的汉化过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这使得当时的佛乐具有典型的中华文化特征。隋唐至唐朝时佛教音乐吸收中华本土文化(包括本土音乐)的关键时期,并在此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