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石门寺

石门寺,原名石门庵,位于宜黄县蓝水乡店下村东4.5公里处章角排村后山谷中,距县城30公里,现有公路直达寺前。

石门寺始建于宋朝,后荒废。明末清初,寂庵禅师重修。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相继有尔南、武闻、松杵、德尊、伦瑞等禅师住持。道光年间(1821-1850),寺院遭遇火灾,成为废墟。百余年后,桃华山住持明海及其首徒竹慧(宜黄井坑人,俗姓刘),久闻胜迹荒芜不堪,倾发慈心,邀及同志道友,亲临佛屏。观其光景,触目伤心,遂兴再造之心。他们含辛茹苦,四处募化,经过几年努力,终于使古刹重兴,复旧如初。从此,晨钟暮鼓,朝夕课诵,不亚丛林规则。

建国初,有僧尼8名。1954年,僧尼增至13名。文化大革命期间,鹿冈公社杨坊大队林场设于寺院,僧尼成为林场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动分配。1974年,林场将寺院及其他财产归还给僧尼。嗣后,寺殿经过重修,恢复原貌,80年代初,架通输电线。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石门寺为全省重点寺观之一。不久后又荒废。2018年秋,释心坤入住石门寺,对寺院的修葺工作,至今未停。

现存建筑,即为民国十二年(1923)至十四年(1925)由明海、竹慧重修的寺院。寺院建于佛屏,分上、中、下三栋。下栋为山门,甚为宽阔;正中为大门穿堂,两旁对联曰:“石上演三乘,引化群蒙归觉路;门前说四课,救度众生出樊笼。”左边为客堂,有民国十六年(1927)南京佛教会会长欧阳渐(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宜黄人)撰、吴瑞堂书的《复兴石门古寺碑记》石碑。右边为僧房。中栋面阔亦为9间,中为大雄宝殿,左为大彻堂,右为观音堂。两栋左端有冰心堂,右端与祖堂相联,各有侧门通寺外。上栋依山而建,三层歇山顶。一楼傍山,二楼为三圣殿,三楼大悲阁,中四柱,四周迥廊,顶设藻井。各殿堂原有的160多尊佛像“文革”中被毁。现新塑如来、弥陀、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100多尊。山门左狮子岭上保存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建的塔院一所,右侧路旁有普同塔。油榨岭及寺后保存有清代早期五座墓塔。寺前旷地,种有花卉蔬菜,四季常青,俨然仙境。登峰远眺,群山绵绵,翠竹苍松,油茶成片。春夏秋冬,景色宜人。游人香客,四时不断。

附:石门古寺复兴碑记

欧阳竟无 撰

兴废无常,盛衰迭运,虽属天事,实籍人为。故有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能为非常之事。

此石门寺者,虽为古刹,久经倒塌,遗踪虽在,片瓦无存。昔为奉佛说法之场,今为兔窟狐居之地,蓁莽纷披,僧俗罔问。不意有竹惠僧者,俗居井坑,刘氏后,薙染于本乡桃花名山,兴旺此寺之主持僧,法名明海者,为师数年,后偶瞻石门之胜地,居今忆昔,重兴之念顿兴。

始则刈荆斩棘,继则插草唱缘。结茅之处神鬼皆惊,檀越遥通,佛祖拥护。不数年间,将一片荒芜之所,居然为播金砌玉之地。此非具大六波罗密为众所信服者,何能成此伟绩哉?今则登其山,则说施远大;入其寺,则气象恢宏,俨如似一大丛林也。

盖其师兴复桃华山寺于前,而其徒复创石门古寺于后,真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矣。”

清代贡生南京佛教会会长欧阳谦(渐)敬题

中华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仲冬月上浣吉旦立清太学生吴瑞堂敬书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