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庐山海会寺,位于江西省庐山九江市海会镇附近五老峰下,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
历史沿革
据《庐山志》载:“唐武则天时,庐山山北创建有海会庵”。现残存海会寺一小部分建筑系西来祖师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创建,以及此后旦方、海印、至善法师等住持相继扩建。
清咸丰年间,庐山寺院被太平军焚毁几绝,海会寺不复盛况。至善法师于清同治五年(1865)卓锡海会寺,以学识修为感召九江道尹景介臣、居士魏兴林等拥戴布金,按照丛林规制重建海会寺。历30余年之功,海会寺殿宇恢弘,宝相庄严,有朝廷督学洪钧、南康太守王凤池、九江道尹景介臣、白鹿洞书院院长谢章铤、康有为、梁启超等造访;教内谛闲大师、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等高僧朝礼静修,开座弘法,盛极一时。最盛时期,僧俗四众造访云集海会寺达五千余人,匡庐境内难有比肩,实为庐山山南第一道场。
至善法师又立《海会寺山场界碑》,示海会寺山场之界限,西至狮子峰,北至帅姓公山,南至折桂山埂,东至涧子口余姓石堑为界;又有五老峰下华严寺、观音阁、永净寺为下院,合有山林土地1000余亩。
后来,至善长老之徒普超法师深蒙其器重,授受华严心要。普超法师感念佛恩师德,发愿刺血抄经,得师赞许;光绪十五年(1889),掩关闭户,历经三载,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梵网经》《普贤行愿品》等一百余卷,梁启超等名士观后题跋称颂。抗战期间,会通法师历经艰险,以命相护,亦只幸存三十三册,如今此文物被收藏于庐山博物馆,供世人瞻仰。
现状
宗教政策恢复后,庐山古刹名寺相继恢复,唯这座山南第一道场仍沧桑旧貌,不忍目睹。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印长老曾侍虚云老和尚参礼海会寺,对海会寺的恢复念念不忘,并赠墨宝“海会寺”“海会云集”及撰联“名蓝重光于盛世伫观神州来紫气;梵刹庄严倚匡庐同庆华夏展鸿猷”。台湾圣严法师、星云大师参访庐山时,闻悉海会寺尚未恢复亦惋惜不已。
如今海会寺恢复重建之蓝图已然绘就,教内僧俗二众信心十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海会寺尚未开始重建工作;在各方努力与有关部门沟通下,争取早日审批,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