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资国禅寺

概述

资国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梅塘镇龙须山麓,是禅宗圣地青原山的重要道场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历史沿革(历史节点)

资国禅寺始建于唐,初名长兴寺。据宋《周必大游记》记载:“资国寺之开山祖为曹溪六祖之弟子法登。”法登禅师为青原山开山祖师行思禅师(660-740)之弟,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隐居于此,迄今1200多年。

法登禅师在此建寺后,初名为“法云禅院”,后在山坡上发现唐太宗御赐的“永兴寺”匾,遂请唐代宗改赐“长兴寺”。唐文宗太和二年(828)改名“长兴禅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长兴禅院”为“资国禅院”,迄今世人称之为“资国禅寺”。

资国禅寺屡毁屡建。“长兴寺”时期有僧尼三百余人,一时香火兴旺。宋亡,爱国词人刘辰翁不愿为元朝官,挂印归隐家乡资国禅寺内,在乡人支持下在寺左侧辟“二都书院”,著书讲学。

清顺治十三年(1656)眉庵行秀禅师重建资国禅寺,但又遭大火,顺治十七年(1660)复建。康熙二年(1663)开一法师复建塔院及法堂,但其规模远小于唐宋。

复建及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重视和社会信众的捐助下,由青原山委派僧人重修山门及围墙,建大雄宝殿等。1982年,资国禅寺被列为吉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青原山净居寺方丈体光老和尚,应吉安县、乡有关人士之邀,考察资国禅寺,惜其佛教史上之地位,遂发心重兴资国寺,派遣数名有道僧人,入住资国禅寺,并在地藏殿内供佛续香,礼拜诵经,作好复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吉安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将原有保留下来的建筑物及1500余亩土地、山林一并划归资国寺僧团管理。

体光老和尚圆寂后,其弟子妙心法师继承体老遗愿,对寺院整体建筑再次规划,一座昔日具有九殿十八堂的丛林道场,重现龙须山麓。在资国禅寺全体僧众共同努力下,寺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于2007年9月被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评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欢迎登录
获取验证码